首页 权威发布 工作动态 法律法规 举报指南 机构简介

首页 > 权威发布 > “香葱”一擦就掉色是被染色了?真相没那么简单

“香葱”一擦就掉色是被染色了?真相没那么简单

2021-01-18 11:48:17 来源: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

民以食为天,一顿三餐都少不了。

做饭、炒菜离不了的就是各种食材。

近两天,一则新闻刷屏朋友圈,主角是“香葱”。

让香葱登上各大热搜的,竟然不是涨价,而是……

市场上出现了一种“掉色香葱”,这种葱一擦就会掉色。

经检测,16个小葱样品中,只有7批样品铜含量高于自身营养成分,可能使用了波尔多液。

这种现象看起来确实吓人,那“香葱掉色”真的正常吗?长期食用对人体有什么危害?

香葱为什么会掉色?

香葱掉色,掉的可不仅仅是颜色,更根本的原因在于“杀菌剂”。

首先,来说说波尔多液,也就是“蓝矾”。

其化学名称为“五水合硫酸铜”,一个分子的“无水硫酸铜(白色)”与五个“水分子”结合后就会形成“蓝色物质”。当“硫酸铜+生石灰+水”后,就会形成一种“天蓝色的胶状悬浮液”,即为“波尔多液”。

对于香葱而言,波尔多液其实是一种“合规且优秀的杀菌剂”,它的杀菌作用主要通过铜离子来实现,对多种病菌都可以起到“杀灭作用”。

波尔多液喷到植物表面后会形成一层薄膜,此薄膜较稳定,遇水时也不易被冲掉;植物一旦受到病菌细胞的侵袭,薄膜中释放出的铜离子可以起到杀菌、防病(治病)和保鲜作用。

此外,它具有对人和畜低毒、成本低、药效持久、不易产生抗药性、可促使作物生长健壮、叶色浓绿等优势。

因此,它在现代农业生产中被广泛使用(防治果树、蔬菜、棉、麻等多种病害),使用历史约100多年。

香葱中含有叶绿素,而叶绿素的核心是“包含镁离子的卟啉环(一种环状结构)”;而镁离子较活跃,易跑开,叶绿素容易降解,葱叶则表现出“枯黄”;而当铜离子代替镁离子进入卟啉环时,此结构将非常稳定,这时以铜离子为主导的叶绿素就会表现出绿色。

所以,硫酸铜经常以“护色剂”的身份帮助植物标本护色。

食用掉色香葱,对人体有危害?

铜,虽为重金属,但也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可怕。

铜元素,其实是一种“人体必需的矿物质元素”,机体一旦缺铜,容易引起缺铜性贫血、心血管受损、中枢神经受损、影响结缔组织功能和骨骼健康等。

但很多家常食物中都含有一定量的铜,日常饮食可以获得足够的铜,因此几乎不存在“铜缺乏”的问题。

当然,铜过量摄入对于身体也会产生威胁。

人体单日摄入铜超过64毫克,容易诱发铜中毒,导致出现反胃、恶心、腹泻、血尿等症状。

值得注意的是,铜摄入量超过正常摄取量1000倍才有致命风险,吃几根香葱不太可能引起中毒。

从金属角度来讲,铜本身也是一种“重金属”,但它并不是和砷、铅等元素一样的“有毒重金属”。

食用掉色香葱可能会有一定的“残留”,但不足以伤害身体。

波尔多液的杀菌因子是“铜离子”,其潜在毒性其实也是铜离子。

之前“中国农业大学某课题组”就对硫酸铜和波尔多液进行过“亚慢毒性研究”,通过在大鼠的饲料中加入不同剂量的硫酸铜和波尔多液,最终确定大鼠对硫酸铜的“无副作用最大剂量”超过了125毫克/公斤体重,对波尔多液的“无副作用最大剂量”超过了50毫克/公斤体重。

将此数值“以100倍的安全系数”换算至人体,硫酸铜和波尔多液的安全剂量分别为1.25毫克/公斤体重与0.50毫克/公斤体重以上。

以一个体重60公斤的成年人为例,此剂量相当于长期每日摄入75毫克硫酸铜或30毫克的波尔多液,而这些量还都是“安全剂量”。

再拿苹果举例,检测“喷洒过波尔多液的苹果(皮)”,硫酸铜的平均含量为3.29毫克/公斤。

所以,假设您吃苹果吃到爆,也根本无法超过安全剂量,不用过于担心。

以后香葱还能吃吗?

对于“掉色香葱”,还需要持客观的态度去看待。

一、所谓的染色、中毒并没有那么“严重”,正常情况下不会给人体带来伤害。

根据苹果皮中的残留量进行推算,每公斤掉色香葱中含有的波尔多液约为几毫克,此剂量并不足以对身体构成威胁。

但也不能排除有不法商家过量添加甚至额外加入非法添加物等问题。

二、日常生活中,香葱多以“配菜”的形式出现在餐桌上,人们对其单次摄入量非常有限,铜元素和波尔多液的量自然也更有限,所以不必太过担心。

综上所述,“掉色香葱”并没有那么可怕,可以放心食用。

值得注意的是,买回去掉色香葱要进行适当浸泡和完全搓洗,特别是葱叶间的缝隙,将蓝色洗掉,即可使用。

再次提醒,日常生活中不要贪小便宜、也别太偏向“尤为光鲜亮丽的菜品”,尽量到大型连锁超市购买蔬菜,降低安全风险;遇到问题及时维权和反馈(相关执法部门)。目前,涉事的香葱已全部封存,紧急下架。(科普中国微信公众号)


来源: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

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版权所有

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

工信部备案号 滇ICP备B2-20090009-8